子曰: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。”
巧言,指言辞动听,令人愉悦。令色,面容和善,使人高兴。言行、举止、态度,一切旨在取悦对方,是谓巧言令色。
孔子说,巧言令色之人,鲜少有仁德。何以见得?
巧言令色,刻意逢迎的背后是私欲作祟。或为得到认可、赞许,或有求于人等,如此,一心为己时,何来仁德之说?君子寡欲,不役于物,是故待人接物,为人处事,皆直道而行,不会花言巧语、故作和善,来讨好他人。同时,君子正直而温厚,自在而平和,与人相处时,不用刻意表现,也会令对方如沐春风。
读至此处,有人就会纳闷,讲令人愉悦的话,表现出让人高兴的样子,是高情商的表现,有何不妥?
其实,言行本无属性,无好坏之别,只不过背后的动机赋予了其不同的意义。
心存私欲,有求于人,而刻意逢迎,取悦他人时,没有仁德。反之,无所求的人,从容平和,不苛求、不强迫;不刻意、不掩饰;谈得来,聊得开。即使不言语,只静静地呆着,也会让人感觉舒适、惬意、有亲和力,好接近,如此,自然而然让人愉悦、欢喜、想亲近,这便是真正的高情商,是君子之风,是有仁德的体现。
所以,到底是巧言令色,还是自在喜乐?是真情流露,还是虚伪迎合?观自己的内心,便可一清二楚。
推己及人,看自己清晰明了,观他人亦非难事。《大学》讲,诚于中、形于外。言为心声,行为心使,我们的一颦一笑,一言一行,皆是内在的外显与投射。放空身心,放下过去的认知、好恶、标准,而后用心观察、感受,对方是真诚,还是取悦;是真心赞美,还是假意恭维,一看便知;反之,对方看我们,亦复如是。
所以,与其巧言令色,刻意取悦他人,失去自我的同时,亦会被对方察觉。倒不如修正己身,真诚待人,我们平和喜悦时,自然能把快乐带给他人,如此,于人自在,于己轻松。
下一篇:学而篇第四 三省吾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