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政篇第八 子夏问孝。子曰,色难。有事,弟子服其劳;有酒食,先生馔,曾是以为孝乎?_虚空济——传播中国传统文化,成人、幼儿国学,儒家经典,论语等

为政篇第八 子夏问孝。子曰,色难。有事,弟子服其劳;有酒食,先生馔,曾是以为孝乎?

2021-05-02 13:25:53  浏览:1977  作者:虚空济流光

子夏问孝。子曰:“色难。有事,弟子服其劳;有酒食,先生馔,曾是以为孝乎?”

 

色难:和颜悦色很难。弟子:这里指晚辈。服:担当。劳:劳动、劳作。先生:这里指长辈。馔:美酒佳肴。

 

译文:子夏问什么是孝。孔子说,最难的是能对父母和颜悦色。有事情时,子女替父母做,有美酒佳肴,先让父母品尝,难道这就是孝吗?

 

有事情时,晚辈要挺身而出,主动担当;有美酒美食,请长辈先吃。和长辈、领导一同出行,要懂得劳作在前,享乐在后,这是基本的礼节,不能称为孝。有别于长辈、领导,我们对父母理应更敬、更好,直至时刻表现出和颜悦色,如此,才是孝。

 

这段话告诉我们,孝敬父母不难,但能做到时时处处和颜悦色,很难。尤其是为父母做事,与父母意见不合之时。

 

孟懿子问孝时,孔子讲,不违礼。孟武伯问孝,孔子告知其要品行端正,除了身体,不要让父母担心其他。子游问孝,孔子讲,对父母要心怀恭敬。子游问孝,孔子讲,除了做到担当在前,享乐在后外,还要待父母和颜悦色。四个人问孝,答案不一,难度层层递进,要求步步升级。因为提问之人当下的力量、修为、境界、所处的位置不同,能行的孝不同,是故答案也不一样。这番话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智慧。

 

设想我们是孔子,七八岁的孩子来问何为孝,我们会告诉他,听父母和老师的话,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就是孝。青年人问孝,我们会说,努力工作,积极进取,不让父母为我们的事业和未来操心,是孝。已婚之人问孝,答案可能会变成,用心经营好家庭,别让父母因为我们感情不和而忧虑、烦恼,就是孝。父母生活贫困时,我们会说,尽自己的努力为父母提供物质享受,令其吃好、穿好、住好、身体好,是孝。父母衣食无忧时,我们会告知他,多关心、多问候、常回家、多陪伴父母便是孝。

 

古语道,百善孝为先,论心不论迹。迹,行为。孝顺没有固定的标准,以自己当下的能力和境况,尽己所能地给予父母、关怀父母,就是孝。若论迹,有固定、统一的标准时,寒门无孝子。

 

这段的重点是色难,色源于心,一旦欲望起,有了情绪,脸色就会难看,甚至表现出不耐烦。譬如,我们对金钱的欲望很大,很在意钱,为父母多花钱时,就会不高兴。所以,能时刻保持和颜悦色,很难。

 

把“孝”这个相破掉,无论对待客户、同事、下属,还是伴侣、孩子,当我们心怀仁德、恭敬谦和,戒贪欲、少情绪、淡是非时,心境平和喜悦,不用刻意,自然而然就能做到和颜悦色。反之,欲望重,在意多时,偶不顺心,稍不如意,达不到我们的标准,如生日老公忘了买礼物,孩子成绩突然下降,就会生烦恼,如此这般,怎能保持和颜悦色?若内外不一,即便强装愉悦,也瞒不过他人的眼睛。

 

四人问孝的次第,是学习、修行的不同阶段,也是我们做所有事情的规律。首先无违、懂礼守节,同时反观自省,不断修正违道、违德的心念、行为。渐渐品行端正,愈发优秀卓越;之后,自然对万事万物生起恭敬、敬畏之心,最后到达淡定、从容、喜悦的境界。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长期修正心念、行为后,就会发现,色难不难。


评论区

共 0 条评论
  •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,赶紧来抢沙发吧~

【随机内容】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