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而篇第十四 就有道而正焉_虚空济——传播中国传统文化,成人、幼儿国学,儒家经典,论语等

学而篇第十四 就有道而正焉

2021-04-26 19:00:06  浏览:1463  作者:虚空济流光

子曰: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

 

君子食无求饱、居无求安。君子对于食物需求简单,不追求美味,不贪多,不吃得过饱;生活不求安逸,不沉溺于享受,因为一心志于学。

 

一心向学时,可以忽略吃、住,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。北宋大文豪,欧阳修讲,余平生所作文章,多在三上,乃马上、枕上、厕上也。他醉心学问,就连骑马、睡觉、如厕时,依然手不释卷,潜心研习学问。《论语》中,有两句话,亦在形容古人潜心向学,乐在其中的状态。“一旦食,一瓢饮,居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,贤哉回也。”孔子赞美颜回,笃信好学,一碗饭、一瓢水,住陋巷,在别人眼中苦不堪言的生活,颜回却不以为苦,不改其乐。“子曰:饭疏食、饮水、曲肱而枕之、乐亦在其中矣。”这句形容孔子,即便粗茶淡饭、枕臂而眠,依然乐在其中,因为学习的快乐,让人忽视了外在环境的恶劣。

 

人的精力有限,一心追求学问,志于修身时,没空在乎三餐是否可口、美味,衣着是否秀丽、华贵,没时间计较名利、得失,不愿和人比高下、争长短、论是非,因为毫无意义,且浪费精力。

 

古往今来,很多饱学之士,生活困苦、贫瘠,甚至家徒四壁,凭他们的才学、德行和修养,完全可以轻松获取名利、地位、财富,但他们一心向道,旨在立功、立德、立言,视名利为身外之物,只是素其位而行,素富贵、行乎富贵、素贫贱、行乎贫贱,安于当下,自在、从容地生活。

 

反观自身,若我们每天还沉溺于物质享受,还在计较是非对错,还在为不努力,不精进找借口,说明笃信笃行的力量不足,道心不够坚定,志于学的态度不够诚恳,如此,才会被琐事牵绊,被欲望奴役。

 

敏于事而慎于言。敏,一指,快速、敏捷;二指,周密,详细。考虑事情周全,行动敏捷,言辞谨慎。另指,少说,多做。反之,说得多,做得少,行动跟不上言语,承诺无法兑现,久之,难以被人信任。譬如,很多人被指出自身问题时,马上认错,态度诚恳,信誓旦旦,绝不再犯,然而,没过多久,问题毫无征兆,再次出现。

 

就有道而正焉。道,即正确的方向、方法;正:修正。学习圣贤文化,是道;学习他人的品质、智慧、技能,是道;观察事物的发展规律,是道;思考、体悟问题的核心、本质,是道;以万物为师,通过观察人、事、物的发展,日月交替、四季轮转等自然变化,体悟、总结得出的规律,是道;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,也是道。通过这些道来修正自己的心念、思维、价值观、言行, 便是就有道而正焉。

 

整句讲了三个要点,第一,内在志于学的态度,一心追求学问和道德修养;第二,学到的知识,要快速、详尽,身体力行地去践行;第三,以万物为师,从中总结方法和规律。三者兼具,才能称为好学。

 

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一心志于学,是学;敏于事而慎于言,是习;通过学、习,体悟、总结规律,以此修正自身的言行(就有道而正焉),增长智慧,如此,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,能做到这样,才算真正好学。

 

譬如,读《论语》“近者悦,远者来”,是学;考虑每位顾客的感受,尽量让其轻松、舒适、愉悦、被尊重,而后,老客户为我们介绍新客户,生意日益兴隆,如此,我们体会到这句话的正确与深刻,是习;之后,就有道而正焉,将“近者悦,远者来”铭记于心,内化成我们的价值观,能时时做到,如此,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,否则,学到的只是知识,我们也无法真正因此而受益。

 

再举例,读《论语》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,是学;与人相处时,谦和、恭顺,让对方感觉自在、放松,多微笑、多帮助他人,多换位思考,然后,对方回馈给我们温暖与友好,如此,我们体会到了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的美妙,是习;最后,就有道而正焉,将此句变成自己今后待人接物的准则,这便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,也是真正的好学。


评论区

共 0 条评论
  •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,赶紧来抢沙发吧~

【随机内容】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