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而篇第十五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_虚空济——传播中国传统文化,成人、幼儿国学,儒家经典,论语等

学而篇第十五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

2021-04-27 11:12:58  浏览:2018  作者:虚空济流光

子贡曰:“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,何如?”子曰:“可也。未若贫而乐,富而好礼者也。”子贡曰:“《诗》云:‘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’其斯之未与?”子曰:赐也,始可与言《诗》已矣,告诸往而知来者。”

 

子贡问,贫穷却不谄媚,富贵却不骄纵,这样的人怎么样呢?孔子说,挺好,但不如贫穷却乐在其中,富贵却懂礼、守礼的人。

 

子贡为何这样问?因为贫穷的人物质匮乏,基本的生活需求都很难满足,为了挣脱、跳出社会底层的桎梏,得到更多,很容易谄媚、走捷径;富贵的人,因为物质丰厚、生活优渥,经常被人巴结、羡慕,难免骄纵无礼、狂妄自大,这都是人性。

 

贫穷而不谄媚,不代表内在富足、淡然、无怨无恨,有可能只是消极避世的孤芳自赏,或与现实对抗的清高,或不愿接受命运安排的无奈。而内在丰盈、喜悦、自在,不计较外在的物质和境况时,贫富无二,素贫贱,行乎贫贱,自然而然安贫乐道,享受其中,即贫而乐。如孔子赞美颜回,“一旦食、一瓢饮,居陋巷、人不堪其忧、回也不改其乐。”

 

不因衣着不如他人华贵而自卑,不因他人比自己有学识而自惭形秽,不因他人被认可、自己不被赞美而难过、低落,明白自身的价值,知道努力的方向,内心从容不迫、淡定自若,亦是安贫乐道的表现。

 

所以,“贫而乐”,相较于“贫而不谄”,境界更高一层。

 

富而好礼,即富贵却不傲慢、知善道、有分寸、守规矩,不因自己的身份、地位、财力而随心所欲,不受约束,是内在有道德修养的体现,是真正的君子风范。

 

《诗》云,“如切如磋、如琢如磨。”其斯之谓与?子贡说,老师指的是《诗经》里讲的,如切如磋、如琢如磨吗?如切如磋、如琢如磨,代指打磨玉器、石器的工序。打磨骨头类的物品,称为切;打磨象(金属类),称为磋;打磨玉器,称为琢;打磨石器,称为磨。

 

打磨玉器,首先要切磋,去掉大的棱角;之后,精雕细琢,使其更圆润、精细,然后才有成品,可供佩戴。所以如切如磋、如琢如磨是做好事情的必要步骤,是精益求精的过程,也是我们学习和修身的次第。

 

子贡问老师,贫而无谄,富而不骄,何如?孔子说,很好,但如果继续如切如磋、如琢如磨,精益求精,达到安贫乐道,富而好礼的状态,更好。言下之意,我们要不停地精进,雕琢、修正自己,才有可能像玉石一样,被磨成器。

 

子曰:“赐也,始可与言《诗》已矣,告诸往而知来者。”孔子赞叹子贡道,现在可以和你讨论《诗经》了。跟你讲过去已知的事,你就能理解未知的事,能够举一反三。

 

如切如磋、如琢如磨,本意指打磨器具的过程,但我们却能举一反三,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。譬如,以往修道、习武之人,都喜欢切磋学问、技艺,以此相互学习,共同进步。如今学习、修身亦当如此,只有相互分享心得、体悟,才能不断地自察、自省、自证,让自己更努力、更精进。

 

这段话,有两个重点,第一,“如切如磋、如琢如磨”,学习、修身,要精益求精、孜孜不倦,如此,才有可能成大器、担大用。第二,“告诸往而知来者”,学习任何知识,要不停地应用、实践、体悟,才会理解深刻,懂得温故知新,才有可能触类旁通、举一反三,如此,自然如子贡一样,明达,有智慧。


评论区

共 0 条评论
  •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,赶紧来抢沙发吧~

【随机内容】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