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曰:“视其所以,观其所由,察其所安。人焉廋哉?人焉廋哉?”
视:看到、看见;以:行为;由:动机、原因;安:安住在;瘦:隐藏
译文: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,观察他做事的动机与发心,觉察其安于何种状态,如此,这个人还能怎样隐藏呢?
平素温文尔雅的人,突然对他人严厉,看似起了情绪,表里不一,但若懂得观其所由,看他内在的动机与发心,就会明白,因为对方顽固不化,只能用当头棒喝的方式,帮助其看清自身的问题,而后改正。所以,懂得观其所由,就不会被表象迷惑,人云亦云。
同样工作,有人只为混日子、混饭吃;有人为了养家糊口,拿工资;有人是为创造自身价值;还有人是为了实现远大理想。懂得观其所由,就能看到其背后的动机与发心。
察其所安。察,觉察,观察加分析,所以比观更细微、深远。安,指安于何种状态,也是《大学》里讲的止。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止于至善时,自然会明德、亲民,做利益他人的事。所以,察其所安,是要了解对方止于何事,安于哪种状态。
安于善时,起心动念都是为他人考虑,行为自然善;安于享乐时,心念、思维皆是以寻找物质、精神享受为出发点,言行自然表现出贪图享乐的迹象。安于德时,所思所想都是仁德,所作所为自然都合于仁德。安于私欲时,一心在意自己的感受、情绪、利益,表现在言行上自然是敏感、计较,小气。所以,一个人有怎样的止,安于何种状态,就会有对应的心念、思维,继而自然表现出匹配的行为。
不安于泡茶,非真心恭敬和关怀时,不会观察喝茶人的喜好,注意茶的温度、口感,不会研究茶的寒、凉、温性是否适合对方的身体。而仅仅旨在完成任务。不安于送礼,非真心考虑对方所需时,不会用心挑选,只是因为不得不送而走形式、走过场。
通过视、观、察,我们可以透过现象直达本质,真正看清一个人。所以,人如何藏的住呢?
这句话警醒我们,既要修己又要察人。根据自己的言谈举止、所作所为,觉知为人处事的动机,分析思考内心深处的思维、心念和止。懂得如此修正己身时,自然有了识人之智,对方的一举一动,一言一行,我们都能清楚看到背后的发心和动机,果真如此,谁还藏得住呢?
我们看别人清楚明晰,境界、智慧高的人,看我们一样全面透彻,全都藏不住。是故《中庸》讲,诚于中,行于外。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《大学》讲,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,其严乎?当我们内外不一时,无论怎样隐藏,也只是掩耳盗铃,自欺欺人,他人早已看的一清二楚。这段话也体现了慎独的重要性。
不了解儒家思想的人会认为其是在教人做伪君子?真正理解后,就会明白,其核心是让人保持君子之风,让自己内心安于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如此之后,自然而然呈现出合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的行为,而非刻意、假装为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