虚空济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南部山区,小住热线:18615536701
欢迎来到虚空济官方网站

论语

当前位置:首页 > 经典浅析 > 论语

《论语》公冶长第五 闻一知十

现在流行一个词:知识的迁移能力。即明白一个道理,转变一个思维,提升一次认知后,能将其合理地运用至学习、生活、工作的方方面面。能做到如此,一定具备非凡的洞察力,能经由现象看到本质。《论语》中提到,颜回能闻一知十,而这,便是众人艳羡的,极强的知识迁移能力。


子谓子贡曰:女与回也孰愈?对曰:赐也何敢望回?回也闻一以知十,赐也闻一以知二。子曰:弗如也!吾与女弗如也!


愈:胜、更好。孔夫子问子贡,你与颜回比,谁更胜一筹?子贡说,我怎敢与颜回相比,颜回闻一能知十,我最多能知二。孔子听后道,确实不如他,在这方面,我和你都不如他。


“闻一而知十”的关键之一,是闻。看、听、学皆为闻。《中庸》讲,好学近乎知。不断地闻,不停地博学,知识储备量足够时,就接近于有智慧了。然而接近并不等于达到,知识并不同于智慧。所以,多闻还不够,还需要明其理、晓其义,将义理内化成自身的思维和价值观。此时,理是一,是道体,理通则事事通。如此,闻一不仅能知十,还能知百、知千、知万。


何为“一”?何为“十”?


“一”是体,“十”是相、是用;“一”是本,“十”是末;“一”是本质,“十”是现象;“一”是内在的心念,“十”是外在的言行......


义理、认知、思维、价值观、诚意、仁爱、慈悲等,都可以是“一”。“一”是仁爱、利他之心时,“十”便是帮助他人的方法;“一”是至诚的思维时,迎难而上的行为便是“十”;“一”是深刻的认知,广博的学识时,口才好,能言善辩就是“十”。理通了,思维形成了,便算悟到了体,见到了“一”,有了“一”,自然能生“十”。子曰:吾道一以贯之。一能生万法,万法应万事。学《论语》,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,从“十”反推“一”,从方法处明义理,从现象处见本质,从相和用悟到体,便可一通百通,应缘起用。


反之,“一”不明,理不通时,方法只能被动学,不能主动生。今天碰到婆媳矛盾,要学一个解决方案;明天遇到同事纠纷,又要再学另一个化解方法,于是,方法越学越多,问题却东灭西生,无止无休,永不停歇。


如何经营感情、如何教育孩子,如何与他人相处,都是法,是“十”,只学“十”,不闻“一”,只学方法,不明义理时,知道了怎样处理感情,却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;明白了如何做生意,却不知道怎样管理企业。反之,有了“一”时,一通百通,所有事情都能处理好。


如何见到“一”?


第一,边学边习,不停修身。《论语》开篇讲,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多闻是学,思考、体悟、修身、践行是习。多学习知识、掌握方法,有了参照后,多思、多悟,多修身,待到心清欲寡,仁德深厚,智慧显发时,才能更好地悟到体,见到“一”。反之,被私欲和情绪控制,迷在事相上时,难以悟到精髓,见到本质。


所以,学与习,缺一不可,只学不习,只能闻一知一,最多能闻一知二,变通达;边学边习,才有可能闻一知十,有智慧。


第二,时时明察,处处体悟。懂得观察万事万物,悟到“一”之后,便可一通百通。抬头望窗明几净,暖阳高照,明白只有擦亮心窗,光才能照进来。低头看杯中水,清澈透明,无形无相,能和五色、调五味,随圆就方。于是悟到,只有纯净、圆融、不器,才能调和万事,成就万物,圆满无碍。


相关内容

文章评论

表情

共 0 条评论,查看全部
  •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,赶紧来抢沙发吧~

评论排行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