虚空济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南部山区,小住热线:18615536701
欢迎来到虚空济官方网站

论语

当前位置:首页 > 经典浅析 > 论语

八佾篇第三06 子曰:呜呼!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?

季氏旅于泰山。子谓冉有曰:“女弗能救与?”对曰:“不能。” 子曰:“呜呼!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?”

 

旅:祭祀,祭山。曾:难道。冉有:字子有,名求,也叫做冉求。孔子的弟子,孔门十哲之一,以政事著称,多才多艺,尤其擅长理财,曾为季氏家臣。也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,后因为冉求劝说季氏,孔子才能顺利回到鲁国。

 

译文:季氏去祭祀泰山,孔子对冉有说:“你能否劝阻他?”冉有说,“不能。”孔子听后感叹道:“唉!难道泰山还不如林放懂礼吗?”

 

古时,只有天子才能祭名山大川,诸侯国国君可以祭祀自己国土内的名山,泰山为五岳之首,在鲁国境内,这意味着,在当时,只有周天子和鲁国国君能去泰山祭祀。季氏身为大夫,却效仿天子祭祀泰山,显然有悖礼法。其次,天子祭祀泰山,是秉承天命,汇报政绩,向天地述职。所以,即使那些无所作为的君主,也羞于祭祀泰山,自不必说季氏这般目无君主,欺上罔下之人了。

 

《为政篇》曾讲:“见义不为,无勇也。”孔子问冉有是否能阻止季氏去泰山祭祀,冉有回答说不能,因为怕季氏怪罪,从中可以看出其不够勇敢。

 

孔子感叹道,难道泰山还不如林放吗?林放都懂得问礼的根本,都知道: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?”泰山难道不懂吗?由此可知,季氏外不守礼节,内不修仁德,即便去泰山祭祀,也不会被山神保佑。

 

生活中,我们拜山祭祖,拜神明、拜圣贤,到底在拜什么呢?是在表达内在的恭敬之心。祭祖,是为了不忘先祖遗训。拜孔子,是拜他的思想、义理,他的救世之心和对文化传承的担当精神;拜颜回,拜的是他内在的修养,是其好学求道的精神。所以,无论敬畏、参拜任何圣贤,都不是为了求福求慧,更非借助外力达成目的。而是学习他们的精神,用以修正、提升自己。前者是外求,后者是内修,其本质完全不同。圣贤做什么,我们照着做,我们就是他,此时,看似在参拜圣贤,实则在要求自己。


子曰:获罪于天,无所祷也。若行为有悖于天地之道,无论怎样祈祷都没有用。明明包藏祸心,欺瞒他人,却祈祷神明保佑自己平安顺遂、荣华富贵,是天方夜谭;好逸恶劳,不学无术,却祈求先贤赐予智慧,是痴人说梦。如果因为磕几个头,供奉一点香火,圣贤就应允我们的需求,保佑我们金榜题名,升官发财,如此,能被贿赂时,他和我们有何区别?

 

子曰:敬鬼神而远之。告诉我们要敬畏、恭敬先贤,但不要依靠、依赖。因为真正能依靠的人有且仅有自己。只有懂得修身为本,让自己不停地变优秀,智慧广、格局高,我们的生命才有可能更丰盈,随之而来的事业、爱情、人际关系才能更顺遂、更和谐。

 


相关内容

文章评论

表情

共 0 条评论,查看全部
  •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,赶紧来抢沙发吧~

评论排行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