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论语》主要记录孔子与弟子的日常对话,由弟子与再传弟子共同编写,作为儒家经典,它包罗万象,涵盖为政、学习、礼乐、修身、处事之道,所以,古有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。
2500年后的今天,我们重拾经典,学习《论语》是为了用孔子的思想,修正自身言行,指引心灵成长,为当下的生活、学习和工作,找到方向。将圣贤文化融入生活,不断地实践、应用。
学而篇第一,作为《论语》的开端,可见学习的重要性。
学习乃人生头等大事,贯穿始终,不学习,不依圣贤之止,不懂大道规律,认知不提升,行为不改变,智慧不增长时,人生难免庸庸碌碌、浑浑噩噩。
《论语》讲,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,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质,即本质、天赋,才能、性格等,譬如,温柔敦厚、坚韧不拔、伶牙俐齿、刚毅果决、严谨负责等。仅有质,不学文,没有道德修养、文化底蕴,便是野路子,不成体系。有了文化修饰,质与文相得益彰,如此,才能文质彬彬,尽显君子之风。
儒家另一部经典《荀子》《荀子·劝学篇》讲,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;不临深溪,不知地之厚也;不闻先王之遗言,不知学问之大也。不学习古圣先贤的思想和教诲,不知道学问的广博与高深。
子曰:”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“
子曰,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边学边习,持之以恒,内心渐渐会喜悦充盈。反观当下,很多人不爱学习,抑或只学不习,仅学理论,不结合现实,不思考、不体悟,不在生活、工作中实践、应用、求证时,就是纸上谈兵,毫无益处。更有甚者,越学越迷茫,越学越痛苦,如此,喜悦从何而来?
学唱歌,只听不练,待自己唱时,歌不成声,曲不成调,何来乐趣?学物理,只背定理,不做习题,考试时,无从下笔,何来喜悦?反之,学好车技,熟练操作,上路时,悠然自得,边听音乐,边赏风景,如此,才能体验到驾驶的乐趣。
学圣贤文化,亦复如是。所以,我们讲《论语》,更偏重其在生活、学习、工作中的实践和应用。如此,才能体悟到真理,感受到喜悦。
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
古时同门为朋,同志为友。友人到访,我们不一定快乐,话不投机时,疲于应付,反成负累,同时打乱了自己原定的计划、本有的节奏,浪费了相应的精力。相反,来者与我们志向一致,兴趣相投时,能敞开心扉,快意畅谈,高兴之情自然溢于言表。
如何才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呢?首先要学而时习之,自己有某一方面的兴趣、爱好、志向时,才能吸引到同频的朋友。
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
愠:怨恨、恼怒。内心丰盈,修养十足时,即使别人不知道、不理解,我们依然自得其乐,不起怨恨,不生烦恼。
《论语》开篇三句话,包含了三重境界。
第一重境界:时时喜悦
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边学边习,不断求证、体悟,才能建立内在的喜悦。
第二重境界:处处快乐
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好友来访,志同道合,衍生外在的快乐。
扩而广之,内在喜悦充盈时,不仅是志同道合的朋友,能让我们快乐,管理企业、照顾家庭、人际交往等,任何事都能让我们快乐。因内在时时喜悦,自然会借由外在的事情为载体,处处呈现快乐之相。
通透、明达、有智慧、有修养,不假外求,不为他人而活,内在便会时时喜悦,如此,心不着境,不被物转,外在方可处处快乐。
第三重境界:不悲不喜
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即使无人知晓、理解我们的学识和智慧,也不起情绪,更不会生怨恨,起烦恼。《中庸》讲,遁世不见知而不悔,唯圣者能之。圣贤之人,潇洒、豁达,即便不被人知道、理解,也无怨无悔。
因他人不理解而起情绪,实为外求,如此,做学问是为了彰显、证明,而非修正、提升自己。
子曰: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。古人做学问是在向内求,是为了修身,让自己合于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今人恰恰相反,学习是为了求名得利,为了事业更顺,生意更好,收入更多。如此,执着于结果时,稍有不顺,则烦忧丛生。
当我们转变思维,专注于自身学识、智慧的增长,德行、修养的提升,一心内求,着眼当下,努力种因、恬然进取时,事业不争而自大,名利不求而自来,感情不追而自美。一切自然而然、水到渠成,何须努力逢迎、刻意表现、取悦他人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