或问禘之说。“子曰,不知也。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,其如示诸斯乎!”指其掌。
译文:有人问孔子,关于禘礼的学说,孔夫子回答不知道,知道其中精义的人,对于治理天下的事,就如同看这里一样。“边说边指着自己的手掌。
这里承接上一句,孔子参加禘礼,仪式进行到灌时,不忍再往后看。此时,有人问关于禘礼的学说,孔子回答不知道,因为一旦为对方讲解其中的学问,不可避免会提到鲁文公不合乎礼法的行为,孔子身为大夫不可妄议君主,所以只能否认自己不知道。
禘礼的精髓,是其中蕴含的仁德和孝悌之道,内在有仁德、懂孝悌,恪守尊卑之礼,严尊长幼之序,言行自然处处合乎礼节。《大学》讲,君子有絜矩之道,上行下效,处上位之人尊礼守礼,臣民自然纷纷效仿,由此形成风气,国家便可不治而治。反之,为上者不修仁德、不正己身、不守礼法,臣民自然也会跟着越礼。所以,孔子指着自己的手掌说道,知道其中精义的人,治理天下于他而言就像看手掌一样简单。
学礼、学文化,若只学其表,不明其理,就会舍本逐末,沦为形式。学《论语》,若不遵照其中的思维来践行,用其中的道理来修正自己的言行,不能培养内在的仁爱之心,即使将《论语》倒背如流,又有何益?素以为绚兮告诉我们,本质不好时,一味追求华丽的装饰,没有太大意义,华而不实,终难持久;反之,内外合一,才能毫不刻意,自然流露。
常听人问,知道做不到怎么办?为何道理都懂,依然过不好一生?因为道理不仅要被理解,更需要被践行。
当我们懂得修身为本时,治理天下,管理企业,经营家庭,维护人关系,一切自然而然,变得简单。反之,只学形式,不修内在时,就会觉得复杂。
《中庸》曾讲:哀公问政。子曰,文武之政,布在方策,其人存,则其政举;其人亡,则其政息。鲁哀公问为政之道,孔子说,周文王和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略,书简上有详细记载。君臣贤德,好的政策就会被推行;反之,政事就会废弛。所以,为政在人,人能弘道,而人又以修身为本,守住本,自然而然就可以无为而治,很多事情,就会变简单。相反,认为复杂,难以理解,是因为尚未开始修身,没有时时刻刻反思、更正自己的心念、思维和行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