哀公问曰:何为则民服。孔子对曰:“举直错诸枉,则民服;举枉错诸直,则民不服。”
哀公,即鲁国国君鲁哀公,哀是谥号,有同情之意。鲁哀公在位期间,鲁国政权由三桓掌控,君主徒有虚名,且哀公好耳目之乐,于是群贤避世、群邪执政、民心厌弃。
举:推举、宣扬。直:正的、善的、好的;举直:推举正的、善的、好的。枉:坏的、错的、恶的。服:信服,服从。
译文:哀公问孔子,我要怎样去做,才能让百姓信服呢?孔子说,推举好的、善的、正的人、事、风俗,百姓自然信服。反之,推举恶的、坏的人、事、作风,百姓内心就不愿服从。
直是尺子,是画线时的参照物;是蔬果圆里立的支架,供植物、藤蔓依靠、攀爬。提拔正直、善良的人,将其放在正确、合适的位置作为标杆,其他人自然会见贤思齐,被影响、被同化。
经常表彰、推举工作努力、业绩优秀的员工,为其他人树立榜样,能够激发大家的上进心和个人荣誉感,待大部分人都争相学习、效仿时,公司自然就形成了努力、精进的风气。褒奖、赞扬早到的人,迟到的人便会自觉惭愧,然后逐渐改掉恶习,向早到的人看齐。
企业推举客户至上的理念,将帮助客户,力求令其满意变成宗旨、企业文化,日积月累,员工自然会被影响,产生同样的心念。家长三观正,仁爱、包容、善良、乐观、坚强,孩子长期被浸润,耳濡目染,自然会变得和父母一样。
“举”是自发、主动的行为。哀公纵情声色、好耳目之乐,不懂修身之道,智慧不足以辨才识人,看不懂何为“直”,自然无法积极主动地推举正直忠义的人协助治国辅政。只有自己正直、善良、忠义、有德行,才能看清他人是否有类似的优点,才有举直的可能。看不清时,极易认枉为直、视伪为真,错把奸佞当忠臣。
还有一种无意识的“举”,即顺着习惯行事而不自知。譬如,回家就玩游戏,遇到问题就抱怨,见人就家长里短,这也是“举”,只不过不是“举直”、“举善”,而是“举枉”、“举恶”,如此,孩子无形中便会跟着学坏。
领导当着员工的面吐槽客户,说着无心,听者有意,员工记在心里后,便会先入为主,对客户产生固有的偏见、认知,下次碰到客户再出问题,领导的评论犹言在耳,如此,极易带着情绪处理问题,将小事放大,变成大问题。
所以,我们的言行举止,不论好坏、善恶,都在默默地影响着身边人。若不懂修身,不能反观自省,不明白高行微言,不知道榜样的力量,不能时刻谨言慎行,就会无意识地“举枉”、“举恶”,带坏身边的人。
反之,举枉错诸直,宣扬不正之风,推举不合道、德、忠、义的人和事,便会令善良、正义的人反感、排斥。企业若为眼前的得失而欺骗客户,罔顾消费者的利益,正直、善良,有智慧、有担当的员工就会因为思想分歧,价值观不一致而离去。
历史上,贤明的君主,懂得举直,知人善任,于是能吸引大批贤臣义士效忠、追随,助其开疆拓土、安民治世。反之,昏庸的君主,亲佞远贤,不懂举直时,能人大多隐居避世。
哀公问政,孔子告诉对方要以修身为本,懂得任用贤臣义士,因为此时的哀公还在贪图享乐,任用小人。身为君主,大权旁落、名存实亡,理应令人慨叹、惋惜、同情,但落得如此田地,除了三桓势力强大等不利的外部因素外,更重要的是哀公没有奋起反击、立志夺权的雄心。如此得过且过、贪图安逸,孔子及其弟子纵有万千才华与本领,也是爱莫能助,无处施展。自己不愿改变,外人如何帮扶都无济于事。不懂修身,没有正气、仁爱和德行,不懂举直时,很难吸引人才助其成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