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曰:“君子无所争,必也射乎。揖让而升,下而饮,其争也君子。”
射:指射礼,周朝规定的射箭比赛。揖:拱手施礼,以示尊重。下而饮:通常比箭结束后,输的一方被罚酒,赢的一方同饮,互相谦让,前者拜揖道,受教了;后者回礼道,承让了。
译文:君子不与人争高下,论输赢,没有什么可以和别人争的事,如果非说有,那就是射箭了。比赛前相互揖让然后上场,赛事完毕,登堂饮酒。这就是君子之争。
射箭,中国古代六艺之一,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,也是君子必学之礼。射礼讲求立德正己、礼乐相和。倡导人格塑造和精神文明,讲究谦和、礼让、庄重,提倡“发而不中、反求诸己”,重视人的道德自省。通过比赛寓德于射、寓礼于射、寓教于射,将道德、文化、礼仪巧妙地融入百姓的娱乐生活。射礼根据参与者得身份等级,分为大射、宾射、燕射和乡射。更多细节、详情,可参见《礼记》射义篇。
《礼记》射义篇讲:“仁者如射,射者正己而后发。发而不中,不怨胜己者,反求诸己而已矣。”大意是,射箭比赛蕴含着仁德之道。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态然后放箭;如果没射中,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,而是反躬自省,找自身的原因。
王阳明先生《观德亭记》提到:“君子之于射也,内志正,外体直,持弓矢审固,而后可以言中。故古者射以观德。”君子在射箭时,内心思虑纯正,外形身体正直,手持弓箭稳固有力,这样以后才考虑发射中不中靶的问题。因此古代根据射箭来考察一个人的品德。
志向明确,不为虚荣,不为炫技,内正外直,而后发箭,才能射得准、射得中。箭发不中时,不埋怨胜出者,而是反求诸己,继而努力提升技艺。明白和对手毫无关系,而是自己不够优秀,能力不足。
“君子无所争,其争也君子”告诉我们,没有什么值得君子追追、竞争,即使要争,也是争仁义礼智信,争内在的品格、修养;相反,小人追逐私利,争的是功名利禄,是欲望。同时,君子懂得反求诸己,只和自己争。譬如射箭,射不中靶子是自己技艺不精,能怨对手吗?同理,没有同行,我们的生意一定会好吗?公司一定能做大吗?同事不被提升当经理,老板就一定会提拔我们吗?自己不优秀时,没有这个同事,还会有其他优秀的同事出现。所以,与其想着和别人竞争,不如考虑如何和自己争,如何不断地战胜自己、提升自己,让自己变得更优秀。
《道德经》讲,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。不停地修正自己、战胜自己、超越自己,就是最大的胜利,如此,何需与他人竞争?当我们脱颖而出,备受认可时,一切不争而来。工作中,品德好、技能强、业绩高时,不用争,也会被提拔,被涨薪,甚至被同行青睐、争抢。开餐厅,不断改善就餐环境,让客户感觉整洁干净、舒适温馨;保证食材新鲜度,适时引进新菜品,让客人吃得满意舒心、有惊喜;优化服务品质,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享受,店铺自然有口皆碑,生意自然越做越好。
反之,打败同行我们就能成功吗?心胸更广、格局更大,看得更远的人,反而希望同行做得好。互联网靠一家公司能兴起吗?传统文化靠一个人能复兴吗?一条商业街是一家铺子做起来的吗?不是!是大家都做,所有人共同推动,让行业兴起,我们才有了一席之地,在此基础上,我们更有德行,能帮助利益更多人,方可脱颖而出。
所以,没有竞争对手,我们不一定会更好,反而可能更差。
心中无敌,则无敌于天下。眼中没有对手,便是天下无敌的状态,这不是高傲,而是关注点都在如何提升自我时,没有功夫整天盯着竞争对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