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张问,十世可知也?子曰:“殷因于夏礼,所损益可知也。周因于殷礼,所损益可知也。其或继周者,虽百世可知也。”
十世:三百年。古时,一世指三十年,这里指代很久。殷:商朝。夏:夏朝。周:周朝。损:减少;益:增加。
译文:子张问老师,十世以后的事能知道吗?孔子回答说,商朝沿袭夏朝的礼,有所增减,一目了然。周朝沿袭商朝的礼,有所增减,众人皆知。或许以后还有其他的朝代替代周朝,即便如此,即使百世,三千年之后的事,亦不难推测、预知,何止是十世呢?
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,王朝更替、治乱兴衰,发展到今天也是遵循着天地宇宙规律,有迹可循。所以,本句核心即道的规律。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是变中有不变,不变中亦有变,正如《易经》所讲,一阴一阳之谓道。不变的是天地大道、宇宙的规律、做人的根本。变的是外在的表现形式。
夏商周三个朝代,沿袭前朝的礼制,内在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的核心不变,但随着时代发展,外在的礼节一直在变,譬如,古人见面时,需要跪拜,九十度鞠躬,如今点头微笑、握手、拥抱即可,形式有增有减,即为“损益”。
古人讲,“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”父母过世,子女要守孝三年;父母生病,子女要代为尝药。卧冰求鲤、扇枕温被等才算孝子。如今,好好学习、工作,不让父母担心身体、前途,抽空陪伴父母,与其沟通,父母需要时慷慨解囊,便可称得上孝子。
古时,学医从政才能为百姓谋福利,如今经商、教学、科研、司法、演艺皆实在为社会做贡献,甚至做好一份普通的工作也是在利益他人。渠道、形式越来越多,但是利他的本心不变,道义和正义不变。
传统文化的核心,圣人的指导思想,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忠、恭、孝、悌是体,从未变过;方法、形式是相,会随着时代发展和需求千变万化。譬如木头是体,桌子、椅子、柜子等是相,我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,将木头做成不同的家具,但其本质依旧是木头。所以,变的是相,不变的是体。这便是事物的发展规律,统称为道。
由此可知,学习任何东西切忌只关注外表,只学形式,而忽略其内在的核心本质。学习传统文化不是汉服加身、摇头晃脑、繁文缛节、之乎者也,而是学习其中的智慧、仁爱、忠义、担当、热血,用其修正自身的思想、行为,提升内在的文化道德修养,做一个对国家、对社会有用的人。反之,忽略了对内在的道德、仁爱、忠义的培养、提升,而一味追求返古形式,该增加的被忽视,该减少的被重拾,便是舍本逐末,相中求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