虚空济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南部山区,小住热线:18615536701
欢迎来到虚空济官方网站

论语

当前位置:首页 > 经典浅析 > 论语

为政篇第24 子曰:非其鬼而祭之,谄也。见义不为,无勇也。

子曰:“非其鬼而祭之,谄也。见义不为,无勇也。”

 

祭:祭天地,祭祖,祈福,表达思念之情。

 

译文:祭祀别人的祖先,是谄媚。正义的,当仁不让的事,却不敢做,是没有勇气。前者不该为而强为之,后者该做却止步、怯懦,都是价值观不正的表现。

 

《论语》八佾篇有讲到,季氏旅于泰山,子谓冉有曰:“女弗能救与?”对曰:“不能。”季孙氏准备去泰山祭祀,孔夫子问冉有能否阻止,不让其前往,冉有回复老师道,不能。古时,只有天子和诸侯才能去泰山祭祀,季氏的行为显然越礼,是谓谄媚,冉有身为季氏的家臣,明知其有悖礼法,却怯于劝阻,怕被怪罪,见义不为,是谓无勇。

 

祭祖的本质是追溯先人的丰功伟绩,谨记其优良品德,并努力警醒、修正自己,将其传承、发扬光大,是内修的一种。季氏去泰山祭祖,只为求得神灵保佑,是因欲望驱使下的谄媚行为,是外求。况且他无视君主,不尊礼节,即便神灵有知,又如何会保佑这样的人呢?子曰,获罪于天,无所祷也。天地大道的规律是无私、利他、奉献,如若背道而行,便是自取灭亡,如此,祈祷又有何用?

 

君子求诸己,人生最重要的是努力修正、提升自己,而非谄媚他人,向外攀援。因为不对等、不匹配的关系不可能长期健康维持。所以,人生在世,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,明辨是非,恪守本分,知道何事该为,何事不该为。应该做的事,当仁不让;不该做的事,坚决不为。如此,才坦荡光明;反之,就会患得患失。

 

既如此,我们自然会思考,到底何事该为,何事不该为?有明确的界限和标准吗?没有。人人道德、修养、智慧、格局、境界不同,内心的标准自然大相径庭,所以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。

 

譬如,有人受家庭环境影响,认为占人小便宜是聪明,且以此为荣。有人认为不偷不抢,不欺骗他人便是善良。而有人学习圣贤文化后,价值观被影响,认为不能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就是不善良。还有人随着不停地修身,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利他之心不断增长,观点又会不同,认为不能传承文化,教化人心,救人慧命就算不上善良。

 

为政篇结尾告诉我们,没有正确的价值观,不懂得何事该为,何事不该为,做事情就会有失分寸。失分寸,则会失德行;失德行,便会失人心;失人心,事业便难有所成。


相关内容

文章评论

表情

共 0 条评论,查看全部
  •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,赶紧来抢沙发吧~

评论排行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