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谓季氏:“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?”
学而篇主要讲内修的,是明明德的过程;为政篇主要讲外用,做事情; 八佾篇则讲礼仪。
第三篇,开始给我们讲礼仪文化,从尧舜时代就开始有了礼,开始有了乐,开始有了文化的传承,到了周朝的时候,,孔夫子对于周公也是大加赞叹,因为周公在传承,古
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,文化和礼乐形成于上古时期,经历夏朝、商朝,到了周朝,周公开始制定完整的礼乐制度,礼乐演变发展到今天,在原有的文化的基础上,有所损益,形成了现如今的文化和礼仪。同时,周朝时期,礼乐不分家, 礼用于约束外在的言行,以成人伦之序;乐则用来陶冶情操,洗涕心灵,愉悦精神。一外一内,使得人们精神高雅,言行有度,很好地达到了礼之用,和为贵的效果。
古时有五种礼,第一,吉礼,祭祀,和祈福所用。譬如祭祀天地、先祖、鬼神、山川河神,草木神等。第二,凶礼,悼念和祭奠亡魂所用,表达哀思,大到天子驾崩,小到亲人去世,以及追悼烈士等都用凶礼。
第三,宾礼,迎接宾客所用的礼节,如邦国间的外交,亲朋好友间的迎来送往等。第四,军礼,对诸侯、大夫、江铃豢养兵马的限制,如,天子可以出万乘,诸侯只能出千乘,大夫只能出百乘,超出规定,就是不守礼,包括分封田地,劳役他人,也有严格的规范。第五,嘉礼,应用最广泛,大到天子继位,承袭公侯,小到每家庭饮宴、婚冠、生日宴,升学宴、公司开业等, 嘉礼打造的是欢乐融洽的氛围。
礼仪三百威仪三千,关于礼的具体规定和要求,详情请见《礼记》。
季氏:鲁桓公后人,鲁国三桓之一,手里的权力大。八佾舞:八排八列,六十四人。按礼制,天子享用八佾舞,诸侯用六佾舞(六排八列,四十八人),大夫用四佾舞,(四排八列,三十二人),士用二佾舞,(二排八列,十六人)季氏身为大夫,只能用四佾,却用违反礼制用八佾舞,显然不合规矩。
庭:指季氏家庙,古人内为室,室外称作堂,堂外称作庭,歌在堂上,舞在堂下,所以称八佾舞于庭。
季氏在家庙的堂下,用的八佾舞祭祀鲁桓公,其中两件事有悖礼法,其一,越级享用八佾舞;其二,在自己的家庙,以大夫的身份祭祀诸侯。(注:如果陪同鲁国君子一起祭祀鲁桓公,便是合理的行为。)
译文:季孙氏在自己的家庙用八佾舞祭祀鲁桓公,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后,感叹道,如此悖礼的事都忍心做,还有什么事不忍心做呢?
后来,三桓开始联合起兵,攻打鲁昭公,鲁昭公被迫出逃,辗转流亡到齐国,后又转至晋国。儒家文化讲孝悌之道,孝悌本身就是一种礼,一个人如果孝顺父母,友爱兄弟,鲜少会犯上作乱,反之,藐视规则,不守礼节,则后患无穷。